天贝合历史十倍股分享-羚锐制药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,典型的长牛型公司,从2005年到2024年区间最高涨幅约30倍,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19.6%左右,在这区间接近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。
公司是做什么,靠什么赚钱?
成立时间:股份公司创建于 1999年,2000年公开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。
主营业务与产品:
公司拥有橡胶膏剂、片剂、胶囊剂、软膏剂等十余种剂型百余种产品,涉及骨科、脑病科、呼吸科、麻醉科、皮肤科等领域,其中“两只老虎”系列经典膏药年销超10亿贴;
通络祛痛膏、培元通脑胶囊、丹鹿通督片、三黄珍珠膏等十余个产品为独家药品;
芬太尼透皮贴剂为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的强效镇痛药物。
核心产品:通络祛痛膏(10亿销售额)&“两个老虎”(10亿贴)
羚锐制药的发展历程:
1988 年 —2000 年:创业与起步
-1988 年 8 月,在国家科委大别山扶贫开发团的扶持下,依靠 25.8 万元贷款,信阳羚羊山制药厂成立,租用简陋的民兵训练场作为厂房,以麝香虎骨膏为主导产品,艰难创业。
-1994 年,公司贷款近百万元用于科技创新,研发出贴膏剂产品骨质增生一贴灵,填补国内利用透皮吸收技术治疗骨质增生疾病的空白。
-1999 年 4 月,河南羚锐制药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,整体变更为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。6 月,羚锐制药再次增资扩股,吸纳上海复星医药等新股东,完成股份制改造。
-2000 年 10 月,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,成为全国橡胶膏剂药业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。
2000 年 —2010 年:发展与拓展
-2001 年,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,6 月,橡胶膏剂、胶囊剂、片剂产品车间通过国家 GMP 认证。
-2004 年,引进日本先进贴膏剂生产技术,开发出不粘毛系列贴膏剂产品。
-2009 年 4 月,开工建设年产 5000 万贴芬太尼透皮贴剂项目。
2010 年 — 至今:创新与升级
-2010 年 3 月,被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 “以品种为单元药品 GMP 管理工作先进企业”。
-2017 年 6 月,百亿贴膏剂生产基地建成投产。
-2022 年,入选国家级 “智能制造示范工厂”。
羚锐制药的历史可以简单总结为:
中医膏药(老一辈人的认可)---现代化贴剂---扩大生产卖给更多的患者
经营方式-基层诊所和零售机构
风湿骨病类的行业相关信息
用药前三名:心脑血管疾病用药、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分别位列院内使用中成药总量的第一名和第二名,骨骼肌肉系统类疾病用药位列第三 占院内使用中成药总量的10.7%,体现出中成药在骨骼肌肉系统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;
据《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》数据显示:
-60 岁以 上人群中,约有 55%的人患有骨关节炎;
-70 岁以上人群中,骨科疾病发病率达到了 70%;
具体: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病是老年人高发慢性病,中国骨关节炎患者超1.3亿。骨关节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、皲裂、溃疡、脱失的常见慢性退行性疾病,中国骨关节炎患病率持续增长,患者超1.3亿人。骨关节炎以中老年患者多发,40岁人群的患病率10%~17%,6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可达50%,75岁的人群则达80%,该病的致残率可高达53%。
-很多人的治疗是从自己买药开始的!
公司的经营数据:
-核心产品贴膏剂占总营收的61.82%,随着市场占有率提升和规模的增加,毛利率有50%+提升到70%+;
-财务越来越好,从2019年后账上的现金越来越多,且分红的比例由50%+提升到70%+;
-第二大收入单品是胶囊剂
-第二大单品分别对应了老龄化大潮下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。
-从2015年开始披露相关数据显示,心脑血管方便的药维持在一定销售额徘徊,且呈现疲弱的态势;糖尿病领域在稳步增长,复合增长率高达20.46%
未来的市场空间
市场空间:中日对比
1,人均使用量对比:差距 7 倍。
日本1.25亿人口,约60亿贴销量,人均40-50贴。
中国14亿人口,约 100 亿贴销量,人均约 7 贴。
2,日本贴膏剂市场规模及龙头企业
2018-2022年,日本透皮贴剂处方药市场销售额(亿元)
3,日本的贴膏剂市场总体是萎缩的,一个是总量不增长,另外一个是集采导致的单帖价格下降;(总量不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给药的效率导致的)
4, 中国相对于日本渗透率随着老龄化会提高,人均贴量也会提高,双重增量;
附录
人体给药效率:
1,注射
静脉注射
特点: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,能够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,发挥药效,是所有给药途径中起效最快的,适用于急救、重症患者或需要快速发挥作用的药物。
效率:可以精确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,生物利用度高,几乎可达 100%,能使药物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,迅速发挥治疗作用。但也正因如此,一旦药物过量或出现不良反应,后果较为严重。
肌肉注射
特点:药物通过肌肉组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。肌肉组织有丰富的血管,能使药物较快吸收,药效发挥速度仅次于静脉注射。
效率:一般适用于不宜口服或静脉注射的药物,以及要求比口服更快发挥药效的情况。药物吸收速度与药物的脂溶性、分子量等有关,通常能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起效,生物利用度可达 70% - 100%。
皮下注射
特点: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,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。吸收速度相对较慢,但比口服快。
效率:适用于一些需要缓慢释放和吸收的药物,如胰岛素等。由于皮下组织血管较少,药物吸收较为缓慢而均匀,可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,生物利用度通常在 60% - 80% 左右。
口服给药
特点:是最常用、最方便的给药途径。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,但药物会先经过肝脏代谢,部分药物可能会被代谢失活,即首过效应。
效率: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药物的剂型、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速度、食物的影响等。一般来说,普通片剂和胶囊剂的吸收相对较慢,可能需要 30 分钟到数小时才能达到血药浓度峰值;而溶液剂、分散片等剂型吸收相对较快。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差异较大,通常在 20% - 80% 之间。
吸入给药
特点:药物以气体、雾滴或粉末等形式经呼吸道吸入,直接作用于肺部,可迅速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。
效率:肺部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毛细血管,药物吸收迅速,能在几分钟内起效。对于治疗肺部疾病如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,吸入给药具有明显的优势,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,减少全身不良反应,生物利用度因药物和剂型不同有所差异,一般在 10% - 80% 左右。
透皮给药
特点: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血液循环,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,减少药物的胃肠道刺激和肝脏首过效应。
效率:但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得药物透皮吸收相对缓慢,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,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期、缓慢给药的药物,如硝酸甘油贴片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。其生物利用度一般较低,多数药物在 10% - 50% 左右。